青企掌门人之十四 | 聚大洋藻业吴仕鹏——借船出海 小海藻散发大能量

2017.09.14

33年前,他怀揣着探索海洋产业的梦想,投身于海藻业。17年前,他开始自主创业,由最初30人的团队白手起家,从小作坊干到大工厂,再到现在的海洋高科技工业园。如今,由他一手创建的聚大洋集团是目前国内首家集海藻育苗、养殖、加工、综合利用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可谓占据了中国海藻工业的“半壁江山”。他就是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仕鹏。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聚大洋集团,听吴仕鹏讲述他与海藻业的不解之缘。


青企掌门人系列报道-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仕鹏

解决资金缺乏难题

  “生在海边,长在海边,自然有一种海洋情结,这种情结让我从年轻时便开始向往海洋产业。 ”吴仕鹏告诉记者,33年前,怀揣着“海洋梦”的他从学校毕业便投身于一家国企,开始着手研究海藻业。在海藻企业任职期间,吴仕鹏渐渐对这个行业驾轻就熟,也似乎看到了海藻业未来发展的“雏形”。于是2000年,他带领部分下岗职工开始自主创业,不过,从国企到创业,看似轻巧的转变,其实并不是一条轻松的路。 “创业之初,往往是举步维艰,开始团队只有30个人,我们算得上是白手起家。 ”吴仕鹏回忆道,除了人才紧缺问题,当时横在他们面前的最大难题便是缺乏资金的问题,5个股东一共凑出了86万元启动资金,这对于租赁工厂、研发技术来说十分拮据。经过东奔西走和四处考察,吴仕鹏将目光放到了一处闲置多年的厂房上,通过低价租赁,不但降低了成本,还经过资本重组,成功地挖掘了第一桶金。

 

  2005年,吴仕鹏再次带领他的团队走上了资本运营的道路,他们在原胶南的市区内租赁了一家同行业工厂。 “对方的工厂无论场地还是设备,正是我们当时想要得到的,而且一接手便可投入生产,算是租了一只‘下蛋的鸡’。 ”吴仕鹏说,从那时,“借船出海”的理念便在他的脑海中形成,而且经过几次成功的资本运营,也让聚大洋集团解决了创业之初资金难的问题,就好比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已经渐渐丰满了自己的羽翼。


提高产学研水平


2010年,聚大洋集团渐渐成为了国内行业的领军者,不过作为一家较为年轻的朝阳企业,不断吸纳先进技术、实现企业产学研的开发是刻不容缓的。“解决了创业初期的资金难题后,技术研发成为了摆在企业面前的新问题。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一体化,始终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脉。 ”吴仕鹏告诉记者,为了提高产学研的能力,“借船出海”理念再次成为解决企业问题的方法。自此,吴仕鹏重视与高校合作,通过与高校联手,加强产学研合作。“高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有研究型的专家教授,研发实力远比我们企业强。他们的专家、教授在研发中,也带动和培养了我们企业自己的研发人才,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吴仕鹏介绍说。

 

  2010年,聚大洋集团成为农业部国家海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在不断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的同时,吴仕鹏对外加强与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黄海水产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知名科研院所项目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公司的技术创新与研发水平。

 

  基于这样的认识,吴仕鹏还将与高校联合的触角伸向了国外。2013年2月,聚大洋在与澳洲弗林德斯大学进行多次交流后,建立了产学研联盟。同年4月,双方共建先进海藻生物联合实验室,开启了中国藻类企业与国外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的先河。


进行海外并购


 “近些年,海藻的营养价值逐渐被人们认可,海藻越来越多地被当作食材,而作为以藻类为生产原料的企业则遭遇了成本大幅提升、原料紧缺的困境。 ”吴仕鹏告诉记者,针对当时的情况,他们再次贯彻“借船出海”的理念与做法,就是要创立“聚大洋”的自主品牌,走出国门赚洋钱。吴仕鹏回忆说,2013年2月,聚大洋不仅与澳洲弗林德斯大学建立了产学研联盟,双方还在南澳州和青岛分别共建了先进的海藻生物联合实验室。在此基础上,2014年,聚大洋集团出资500万澳元完成了对澳大利亚海藻公司(简称AKP公司)的并购工作。

 

“澳大利亚的AKP海藻公司,是南澳州唯一具有海藻经营许可证的企业,通过这次投资并购,我们拥有了大片的厂区、成套的厂房、生产线和150公里海岸线的海藻采集权,为集团的发展注入了正能量。 ”吴仕鹏告诉记者,由于澳大利亚海藻资源消化利用量比较小,很多海藻的腐烂造成了海边环境的污染,此次并购,对开发利用澳大利亚海藻资源,提升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得到了澳洲政府的大力支持,堪称“双赢”。自此,聚大洋集团成为国内首家掌握南澳州海藻开采权的企业,突破了资源瓶颈,并实现了原材料的就地加工。同时,也为聚大洋集团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促进新成果转化奠定了更大的平台和基础。

 

  吴仕鹏介绍说,近年来,聚大洋集团将目光定在了“海上支点”印度尼西亚,与印度尼西亚林氏集团实施年产6000吨红藻多糖项目,在印尼建立起了大型红藻加工基地,具备年产4000吨红藻多糖卡拉胶生产线和年产2000吨红藻多糖琼胶生产线的能力。目前,聚大洋集团已建立澳大利亚、印尼、智利三个国外原料基地,正着手建立南非、爱尔兰新原料基地。 “借船出海”走出国门挣洋钱,让聚大洋集团真正开始聚四海之精气,日益壮大。


新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也是推动企业不断向高端产品转型升级的动力。目前,聚大洋集团正在实施的医用红藻多糖项目、年产80亿粒海藻多糖药用空心胶囊生产项目和医用级海藻胶生产线项目三个医药级项目,将助推企业发展后劲,实现公司产品由食品级向医药级的高端转型升级。


“依托联合实验室和海外并购的技术优势,聚大洋正在从工业级产品向食品级产品跨越,下一步将向医药级产品迈进。在实现产品转型、升级换代的同时,开发利用新技术代替传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吴仕鹏介绍说,聚大洋集团是目前国内首家集海藻育苗、养殖、加工、综合利用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首先是打造了国内一流海藻养殖基地的“龙头”;生产褐藻胶、卡拉胶、琼胶产品,打造了世界首家同时生产三大海藻胶产品的“龙身”;以海藻渣这一副产物为原料生产海藻肥、海藻饲料、海藻膳食三个综合利用产品,打造了海藻加工“吃干榨净、一滴不剩”的全能转化型“龙尾”。形成“一条龙”式全产业链创新发展模式。

 

  此外,聚大洋申报了泰山学者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支撑计划项目,即新一代绿色海藻生物精炼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该项目投资7800万元,拟突破生物技术、密集微波消化技术、光能脱色技术、生物发酵技术实现对传统海藻加工产业的升级改造,实现节水、节能、高值化开发的清洁生产,解决制约海藻生物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记者手记低调的实干家 儒雅的领路人

“聚中华之人气,聚四海之精气,聚五洲之财气,聚神州之灵气,聚现代之朝气,聚华夏之豪气。”这是吴仕鹏董事长自己书写的“六气”,字里行间也凝聚着聚大洋集团发展的宏图伟业。

 

  记者见到吴仕鹏董事长的第一面,首先被他儒雅的风度和斯文的谈吐所吸引,让人很难把眼前的这个沉稳的中年男人,跟一个叱咤风云的“掌门人”的称谓联系在一起。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低调的创业者,却谱写出了中国海藻业的一曲传奇。

 

  正是基于吴仕鹏的低调与务实,使得他善于思考与审时度势,善于洞悉机遇和把握商机,并敢于接受挑战。儒商的气质充满着亲和力与凝聚力,不仅树立了威信,也树立起了他在业界制高点上的旗帜。

 

  “一个没有自主品牌的企业,最终是养不大的儿子。 ”就像吴仕鹏说的那样,相信这位热爱诗歌的董事长不仅能创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同样能打造出源远流长的企业文化品牌。

4009966537